每年的四月一日,往往都会产生真假消息交错的时刻
,年轻人常常拿着愚人节做借口,整蛊也好,表明心事也好,会偶尔娱乐一下。愚人节之中大家都心知肚明,这一天的消息,可能真,也可能假,全看人心情。
但谁都没有想到,
在1946年的愚人节,上海报纸刊登的两则假新闻,没想到成了真预言。
这假话倒是成了真,可谓历史之上的奇谈,但这真的是因为写报纸的人有预知能力,还是只是巧合?且待我娓娓道来。
这第一则消息,便是冯玉祥将赴美“考察水利”。
冯玉祥是当时国民党的重要将领,抗战刚刚结束的时候,就提出首要的任务是“建国”。
作为在这灯红酒绿的魔都上海热议的话题人物,《上海时报》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。于是
《上海时报》就借着愚人节的热度,来一出名叫冯玉祥将赴美考察水利的真假话题,
为了显得这个消息很真实,还特地模仿冯玉祥的口吻来编造相应的对白。
出人意料的是,
当年的六月份,也就是两个月之后,冯玉祥真的提出要访美的请求
,这一个为愚人节精心编制的谎言竟然成了真。
这第二则消息,则是姜公美已经被当局枪毙了。
这姜公美可是上海人心中鼎鼎有名的恶人,可以说很多人都期待着他被枪毙。
这姜公美原来是国民党上海宪兵队队长
,抗战胜利后,仗着各种名义敛财勒索,公报私仇,
可谓是无恶不作。
姜公美被捕后,
却只判了将自己所贪污的赃款上交和五年的牢狱之灾的惩罚
,上级部门认为这样的处理有所偏颇,便一直在报请复核之中,这件事情也就一直悬而未决。
《辛报》的记者看重了这一个机会,借着愚人节的特殊性,将这个这件事情报道了并说这姜公美已经伏法受诛
。
知道日子特殊性的人,自然知晓这是一个巨大的谎言,但还是有很多人相信这一番话,毕竟他们关注姜公美久已,只要一点有关姜公美背叛死刑的消息都会引起巨大的轰动,
许多人奔走相告,甚至还有人拿着锦旗像政府表示感谢。
这一个假消息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影响,当时负责主审这一个案子的司令部,面对这些更是十分的尴尬,毕竟这姜公美还在监狱里好好的呆着。
可这一假消息随着时间的流逝,也成了真消息。同年的十一月,姜公美果真被有关当局从牢里提出,执行死刑。
这两则新闻真的是预言吗?其实并不是,
这所谓的巧合其实也是有人刻意为之
。
冯玉祥访美其实只是时间问题,因为在1946年一月之前他就曾提出这一个想法,
也就是说写这个新闻的记者一定是一个很了解冯玉祥的人,与其说他会预知事件,还不如说他掌握了冯玉祥的心理。
经过一系列的思考加验证,才有了这样一则的新闻,也是一种变相的打赌,
打赌冯玉祥不久之后会访美。若后来冯玉祥并没有访美,那么这一则新闻,也只是愚人节的一则以假乱真的假新闻,访美之事亦是如此。
姜公美事件影响恶劣,自然不可能是交钱和监禁五年可以解决的,
因此如何合理处置姜公美的事情一直都是相关官员纠结的对象,
可以说姜公美的死刑,这一则新闻的推出有一定的功劳,至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效果
。
正所谓“细节决定成败”,一点点的细节拼凑使得当时的记者敢于大胆猜测,并且一猜即中,甚至成为了预言。
许多的巧合,往往就是有心之人的抽丝剥茧,一点有一点地推理而成
,所谓的预言也只是在已知的信息之中的慢慢推导。
能凭借着自己的能力,提前感知这一件事情的走向,并且着手准备相关材料,只待这些“谣言”成功的那一天,也不得不说写出这些预言新闻的记者有一定的本事。
夸奖归夸奖,不论是否在愚人节,新闻报道都不能失实,不能成为毫无根据的谣言。
《新闻写作基础知识》中曾提到:“新闻最本质的特点是事实性,真实性和实效性”,
任何新闻报道的写作都不捏造编造事实,作为谣言的传播者。
正所谓三人成虎,新闻工作者在撰写新闻报道之时不应该毫无根据
,只凭想象而写出稿子。“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”这一句话同样适用于新闻工作之中,毫无根据,无端造谣的新闻人注定是不负责任的,并不是一个合格的新闻工作者。